打印

《道德经》歪解(一章)

《道德经》歪解(一章)

我并不信道教,看《道德经》,不过为寻求一种安宁。道教尊崇“道法自然”,而道家经典始初的话便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可以被说出的“道”,那便不是“道”了。其实这,不过是委婉地说:“真正的道自在人心,你只管信便是。”我不信道教便在这点。我始终认为语言是由心灵所阐发的。无心的,没有思维的人是不可能拥有语言的。他们最多是张开嘴啊啊叫喊,或是自说自话。这些都仅仅只能算作是声音而非语言。语言是一种思考获得的产物。由此,心中的一切事物也必能用语言表述。这也就是说,无法用语言表述的事物或道理也必不存在于心中。这样想来,不可道之“道”,便是无“道”吧!既无“道”,何来教?更无所谓信与不信了。

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就像我们无法知道直线有多长,负无穷有多小,宇宙有多大一样。我们不可否认这世界上存在着无数我们无法认知的东西。如果说哲学(当然,我指的是哲学的某一个小部分)的作用是给这些一个界定,那么倒不如说哲学是教给我们如何避免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哲学家如老子,给我们这样的一个界定:“名,可名,非常名。”如此一来,若是有人问我们“常名”是什么,你可以轻松愉快地告诉他,“常名”,即是不可名之名。而事实上,“常名”是什么,你不知道,我不知道,甚至老子自己也并不知道。它只是这样一个我们所有人都无法认知的概念,注定躲不过,遇上了,老子给我们支了一招——绕过去。

我对哲学实际并无深究,对于它以抽象解释抽象的作法更是不甚理解。我不能知道什么叫做:“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但是看到这句,我能确切地知道道教上对于天地万物来源的定义。说到底,道教的鼻祖们也是无神论者。他们并不是将一切的初始归为某个人(例如耶稣,释迦穆尼等)所为,而是将它带向了抽象的高度。至少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它是高于其他宗教的。

道教上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章这里便是这个道理。有与无,同源异名。无是天地,有是万物。而正是天地与万物,组合成了人类的世界。这确是玄妙之事。

说到下句,我以为,一个“玄”字用得好绝。天地万物是有和无,那么有和无这里又是什么呢?老子说“玄”。他仅仅说它们玄妙高深,并不说什么旁的。道教,尤其是《道德经》,无为而治体现得最为强烈鲜明。确实,人这一生,难得糊涂,得过且过便是。像这些想破脑袋也得不到答案的问题,又去想他们做什么?不过是白费力气。四个字,轻轻巧巧,一带而过,完全无须长篇累牍。就这样简单圆满地在其他人尚处于半明半昧状态时解决了这个当时看来是旷世奇难的问题,也无怪他被尊为圣人了。

“玄之又玄。”个人认为,这一句与刚刚所说的“用抽象来解释抽象”意思相近。本就是解释抽象名词,而释义当中又不免出现新的抽象名词。就像是人生,一个问题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永远没有最圆满的方法,福兮祸所倚,就看你如何去权衡利弊。就这样,一生二,二生三,玄之又玄地进行下去,编织出一个并不尽善尽美的世界。

难得糊涂,多好。



————————————————————————————————————
下午看到夕阳,忽然感到难过,这种心情一直持续到晚上才慢慢消弭。出去散步时在贩卖盗版书的三轮车上看到《金刚经》,《心经》和《法华经》(庄子)与《道德经》的同装本,心里感到安定下来。回来翻出道德经看,觉得整个人沉静下来,夜色无端美好。实际上,并不是能够谈论哲学的年纪,但是有话想说,便写了下来。才疏学浅,各位见谅。

TOP

呵呵~四书的篇目也是看的阿,只不过道德经和佛经也会看一些...
其实看这些书,没有年龄的限制。谁说小朋友就不能看呢?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只不过小朋友看了的感触会随年龄的增长变化罢了。
还有,泓甫,关于极端具象和极端抽象的问题,我在二章中有提到,放假后会给你发上来
考试至上阿...

TOP

回到顶部
Skin Designed Powered By Discuz! 6.0.0 © 2001-2007 Comsenz Inc.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冰点天空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