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女性电影,《人鬼情》、《钢琴课》、《末路狂花》等影片中的精彩片段已经成为这类电影的代表、经典之作。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女性电影的数量和性质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最近一次的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颁奖晚会上,女性电影更是出尽了风头。
诸如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的《我的母亲》、美国女导演金柏利·皮尔斯的《男孩不哭》、以及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等一举获得多项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大奖(恕我在此不一一枚举)。
《我的母亲》是阿尔莫多瓦读解现代女性的又一部力作。他的《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高跟鞋》、《绑着我,缚着我》、《荡女基卡》、《我的秘密之花》等,探讨了一系列与女性的心理和生理有关的话题。如果说以往的女性电影大都是从性别的角度关注社会,以女性的视点表现女性的话,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则体现出一种男性的女性化视角。这也许因为阿尔莫多瓦是个男性的导演,又是个同性恋者的缘故。
在《高跟鞋》中,阿尔莫多瓦探讨了母女两代人的性爱与和解;在《我的秘密之花》中,阿尔莫多瓦讲述了爱与不爱,痴情与背叛的两性话题;到了《我的母亲》,阿尔莫多瓦则以超前的意识揭示出了现代社会中男性角色的缺失。影片中出现的两个男人,都做了变性手术,成了具有女性性征的双性人。儿子作为唯一的男性,本是母亲的希望,却在17岁生日那天意外死去。影片《我的母亲》是写给母亲的一首赞歌,也是留给现代女性的一曲悲歌。
如果说女性电影的走俏得益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新女权思潮的兴起,那么《男孩别哭》则是一个女性勇敢表现真实自我的影片。影片取材于1993年发生在美国中西部小城的真实故事:21岁的问题女孩蒂娜·布兰顿为了躲避警方的通缉,女扮男装来到沉闷保守的小城法奥斯,改名布兰顿,开始了她梦寐以求的男性生活。纯真帅气的布兰顿很快赢得了当地姑娘们的青睐,并与桀骜不驯的少女娜娜陷入热恋。当布兰顿的女儿身份暴露之后,娜娜的两个男性朋友约翰和汤姆残忍地强暴并杀害了布兰顿。
《男孩别哭》是一部涉及女性同性恋题材的出色作品,在今年众多的电影节上倍受瞩目。影片给观众的感觉是压抑、黑色、没有希望,但同时又是一部有力量、有感染力的影片。主人公布兰顿已不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末路狂花》中追求女性权力和性别平等的塞尔玛与路易斯,也不是《钢琴课》中那个反抗男性文明和男性话语权的哑女埃达,更不是中国电影《人鬼情》中那个只能在舞台上成功地扮演男性的秋芸,布兰顿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的性别前卫者。
《男孩别哭》的力量在于它的悲剧性,而布兰顿的悲剧在于,她首先是一个女性,其次她所生存的封闭保守的男性环境不允许她的离经叛道。
影片中的布兰顿具备一个男人的基本品格,她虽然死去了,却依旧活在女友娜娜的心中。真正失败的是影片中的男性,面对在情感和肉体上都懂得取悦女性的布兰顿,作为男人的失败感深深地刺痛了他们,他们只能从肉体上摧毁布兰顿,以宣泄内心的恐惧和失落。影片结尾的残暴场面令人触目惊心,并使观众对现代都市女性的命运引发出深深的思考。
在世界电影的百年历史中,女性形象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她们不是被刻画成温柔、美丽的尤物,就是等待被男人拯救的被侮辱被损害者,再不就是贪图享乐的
荡妇和邪恶、嫉妒的女巫,这在《简·爱》、《蓝天使》、《致命的诱惑》中都有所表现。
近年来银幕上的女性形象有了较大的改观,女性电影给银幕带来的不仅是秀美和柔情,还有那惊世骇俗、颇具冲击力的新女性形象。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的另一部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女性电影《破浪》,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惊世骇俗的现代爱情神话。
《破浪》讲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苏格兰北部的一个小渔村发生的动人故事:天真纯洁的少女贝丝爱上了一个来自外乡的海上石油钻井工人,两人结婚了。但是婚后的离别生活令贝丝十分痛苦,她不断向上帝祈祷,渴望丈夫从海上回到自己身边。贝丝的祈祷似乎发生了作用,丈夫被用担架抬了回来,他因工伤下肢严重瘫痪,生命垂危。贝丝认为是自己的欲望和祈祷导致了这一切,每日在自责中细心地服侍丈夫。丈夫在生命垂危之际,提议贝丝去找一个情人,单纯的贝丝以为这会有助于丈夫病情的好转,忍辱走上了卖淫的道路。贝丝的“堕落”行为遭到了村人和教会的一致鄙视,她最终被变态嫖客杀害了,而丈夫却奇迹般地从病床上站了起来。
令观众感叹的是,贝丝的“堕落”行为和她内心深处的纯洁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对爱情和人性的信仰和周围冷酷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贝丝的行为建构了一个女性“至善至纯”的神话,它是现代女性的赞歌和悲歌。《破浪》、《白痴》、《黑暗中的舞者》构成了拉斯·冯—提尔女性电影三部曲,总称为《金子般的心》。这本是拉斯·冯—提尔小时候看过的一本儿童连环画的书名,是关于一个美丽善良的小女孩的故事。拉斯·冯—提尔的《金子般的心》三部曲则探讨了女性的牺牲精神,宗教热情和叛逆意识,在国际影坛上引起世人的瞩目。
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伊丽莎白》,讲述了十六世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国家危亡和个人爱情之间的痛苦选择;经典影片《瑞典女王》中,瑞典女王选择了爱情;而影片《贝隆夫人》中,贝隆夫人既选择了权力又选择了爱情,但是她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当她成为阿根廷人心目中的女神时,她的心灵深处一定在暗自流泪。由麦当娜主演并演唱的那首主题歌“You Must Love Me”,听后令人荡气回肠。
其实,女性电影的话题也并不总是那么沉重,美国、法国、德国、中国的女性电影也是各有各的特色。我们随意比较一下美国电影《哪也不去,就在这里吧》、德国电影《罗拉快跑》、法国影片《一生的爱都给你》、中国影片《益西卓玛》就会发现一些不同之处。
美国人天生幽默乐观,其影片一贯注重商业包装。由《喜福会》的导演王颖执导,苏姗·萨兰登主演的《哪也不去,就在这里吧》,以轻喜剧的方式讲述了一对母女在好莱坞寻梦的故事,影片细致地刻画了一对性格迥异的母女关系的转化过程。
德国人重思辩和哲理,其影片经常带有理性色彩。《罗拉快跑》在三个时空中讲述了罗拉为了救助自己的男友,向时间和命运所做的挑战。她必须在20分钟内筹集到10万马克,否则男友将会没命,影片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罗拉的奔跑。
法国人天生浪漫多情,由贝阿主演的影片《一生的爱都给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多情的法国女人,为了忠实于自己的真实情感,是如何在丈夫和情人之间举棋不定的。
中国导演谢飞以善于拍摄女性题材的电影著称,其影片《湘女萧萧》、《香魂女》、《黑骏马》、《益西卓玛》构成女性电影系列。《益西卓玛》通过女主人公和三个男性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西藏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民族变迁、人的命运变迁。
中国的女性电影更多地关注社会和历史的变革,而不象西方女性电影那样更多地关注女性自身的变革。
澳大利亚女导演珍·康萍的电影值得研究,其影片《钢琴课》、《贵妇画像》以及新作《圣烟》,都讲述了女性的力量,女性的坚强意志和女性为追求自身价值所付出的代价,是典型的女性电影。此外,英国影片《滑动门》、德国影片《碧波女贼》、澳大利亚影片《井》都值得引起注意。
爱情和死亡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电影永远不变的话题。女性之与电影,爱情之与人生一样不可缺少,只有女性与爱情的存在,才有女性电影的存在,也才会有一片永远碧蓝的女性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