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十年内不可能出现的十部中国电影
一、《王伟传》
我们可以在想像中勾勒这部电影的框架:蔚蓝色的南中国海,中国的银鹰,还有总在擦着海岸线的美国侦察机。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挑衅,在国际惯例的游戏规则下,中国空军在中国海边缘进行一场猫与鼠的戏耍。在一种完全是军人之间的尊严与气势的交锋中,我们可以想像镜头上出现舷窗外的美国飞行员那清晰的好莱坞大片中的面容。但中国军人迎接着这种挑衅,在南中国海上,护卫中中国海岸线的完壁。
(我记得原来在《当代》杂志看过一个中篇小说,有网友帮我回忆说,叫《黄昏中起飞》,就是描写海南岛中国军队与美国侦察机的较量。里边对我军的那种弊端与人事矛盾、微妙关系写的颇为大胆,开始的时候,中国飞行员被美机诱引着,一直引到美国的军舰边上,那种技术上的落后,令我机十分尴尬。后来第二次的时候,中国飞行员也玩了一下美国机。这种敏感的素材,只有在小说中写写了,而且还藏在文学刊物的不醒目的末梢位置,大部分人都注意不了。)
一次次在心照不宣的准则下,把入侵的美国侦察机逼入公海,空中较量着的是和平年代中国军人对护卫国土的信心。
不要煞有介事地表现这种行为的价值含量,更多地应该着墨于军人对敌手的矛盾与可能的敬佩,也正在充分肯定对手的同时,展现中国军人的卫护自己国家的坚定与正义。
宽银幕上,低音炮发出的飞机轰鸣,使人沉浸在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里……
这种感觉,使人想到美国电影《壮志凌云》。看这个电影,差一点使我呕吐出来。居然有如此肉麻的电影。肉麻的讴歌,竟然达到如此恬不知耻的地步。当然,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种肉麻是一种有趣,最后达到了战争宣传片的作用,一部电影,义务地行使了招收美国大兵的广告的职责。
在影片中,最后的一场战斗颇为暧昧。前面的所有的铺垫,都是描写一个优秀美国飞行员是如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是一块好钢,只是有一些野性,有一些冲动,家庭出身在军人世家,有着优良的英雄传统。经过一次淬练,他终于成了一块钢铁。最后在印度洋上,这块钢派上了用场。不明国籍的米格飞机,暗示了这又是一场美苏争霸的背景。开始时,美军处于不利的地位,钢铁出现了,一举击落了米格机,其战术就是采用空中刹车术,让出敌方,从后面袭击。
这种空中刹车术,在中国南海上空的争锋中,也在多次演绎着。也许中国飞行员通过《壮志凌云》这样的好莱坞影片来了解对手,或者还从这部影片中鼓舞自己的士气?
不管怎样,我们没有表现自己空军保卫自己祖国的影片。因为题材太敏感啊,不能涉足啊。而这些敏感题材,在韩国影片中如《海岸线》(可能是)等影片中作出了敏锐的反应。
记得有一部好莱坞表现波黑战争的电影《深入敌后》,英勇的美国空军,跑到硝烟弥漫的敌方营救士兵。记得里边把北约的领导也顺带了讽刺一下,似乎是法国人,挑唆着美国人参与到波黑冲突中去,好让美国人直接对波黑动武。超级敏感的题材,一次次在好莱坞电影中张扬起美国人的价值观与英雄题材,配合着世界警察的张牙舞爪。
而中国影片,注定会在这样的敏感题材里缄默着。其实不就是一部电影吗?
二、中国鬼片
随着分级制的日益千唤万呼始出来,中国影片的题材领域可能有所松动。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不可能有开放的可能,那么,恐怖片可能是分级制实施后第一块得到的蛋糕。
但中国电影是不可能表现鬼的。因为,我们一直有一种矛盾,一拍鬼片,就会形成宣传迷信的嫌疑。其实,说穿了,我们不能拍鬼片,是因为我们还不具备唯物主义思想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正如古语说的,心中无鬼,自然不会见鬼。
像日本的《咒怨》、《午夜凶铃》等恐怖片,它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娱乐手段而已,观众有足够的清醒,认识到影片不是宣传一种迷信,而只是感受影片技术与艺术上渲染出的恐怖以及由此释放后的快感。
但我们不行,因为我们社会环境还没有完全同步到唯物的世界观里,所以,银幕上只能表现唯物世界,鬼这种恐怖题材,还没有达到娱乐的境界,如果真的在中国银幕出现的时候,可能真的和唯物世界观非常薄弱的社会环境发生共振,那就要出岔子了。这有FLG为证。
三、飞入太空影片
中国神舟五号实现了中国人飞天的梦想,一个真实的中国人,终于在太空里,留下了中国的精彩。
当杨利伟俯望地球的时候,那个地球是多么的美丽啊。在他俯视的同时,他也在俯视着中国电影人的幻想。可惜,他是孤独的,没有一部中国科幻电影能飞出太空,他只能俯望着中国电影人的微薄的想像,这些想像,从来没有借助于胶片,飞出大气层。
我们期望中国有太空片出现吗?张建亚当年雄心勃勃地拍《大闹天宫》,但刚搭出一个架子就下了马,这个电影如果拍成了,也能马马虎虎说成一部太空片,可惜,终于拍不出来。祖先留下那么多的奔月、飞天的故事,却没有启迪中国电影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浩渺的太空,甚至连祖先的纵横驰骋于天空的神话故事复现在银幕上竟然也半途夭折了。
神舟五号启示我们没有什么完不成的任务。我们有能力。那么,我们的科幻影片呢,我们的太空影片呢?能不能把更多的虚构的杨利伟们送入太空,在宇宙里留下我们中国人探险的身影呢?
四、神话片
《魔戒》据称是西方版的《西游记》,西方的神奇传输到东方来,让我们折服。那么,我们的神话片呢,有拍摄的计划吗?
我想是没有的,那么,就继续从好莱坞大片中进口吧。
我们不能再拍七仙女那种技术的神话片了。而其它的影片,我们也没有能力拍摄。2004年的中国电影中,自然不会看到类似于《魔戒》的神话片。
五、全国倾情的爱情片
我们可能有一部表现出纯真爱情的爱情片吗?值得怀疑,我们只会像《绿茶》那样,表现一个男人在约会女人不到一小时后,即提出要与她开房间。他为此获得了一个巴掌。
我们能表现一种爱情关系中的新创意吗?像《野蛮的女友》那样,写出一个富有内涵的女孩形象,并且让这一个形象在2004年的中国形成一股流行潮讯吗?我看玄。
我们能不能真正地在爱情关系中,表现出一种超越肉体的美好?难。因为中国电影人刚刚从禁欲中走出来,对放纵的讴歌,还是他们心中无由的追光。当欲望这种原始的本能,还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那么,电影人就会自然地认为爱情的突破形式,就是自由的肉体的接触。从《红高梁》开始,我们把肉体的放纵,认为是爱情的解放。《秦颂》中,第五代导演再次歌颂强奸的药疗价值,许晴经过葛优的强奸,腿疾治好了,健步如飞,只是奇怪诺贝尔医学奖为什么没有花落中国?也许只有等待李银河教授提供的娼妓合法化真的变成现实,当活塞运动成为生活中的平常,我们才能去珍惜那种纯真的甚至没有接吻的爱情。距离这时候将成为抵抗欲望的最美丽的屏障。就像韩国电影所呈现出的两极一样,一方面可以在***尽情地宣泄肉体的疯狂,缺乏任何人性的光辉;另一方面却可以在严封密裹的衣着遮掩下,深入到心灵深处,表达出人类为什么值得生存的希望。***坦现了肉体,却觉得仅仅是肉体,而没有内心;而那种远离肉体的电影,却可以感受到真实的人心。灵与肉,永远是一对难解难分的矛盾,中国电影今天还是关心着“肉”的表现,以为可以通过“肉”的赤裸,显示出突破意义,而在“灵”上的深入却放任自流,这正是中国电影与韩国优秀的爱情生活片之间的差距。
2004年中国爱情片在没有过把“肉欲”之瘾的情况下,能实现突破吗?不可能。看看目前“一夜情”书籍正昂首阔步地走入书市,可以想像出,未来的中国还是一个把活塞运动当着乐趣顶峰的时代,而爱情将会继续雪藏着,让我们继续从韩国片那里进口纯真的爱情吧,就像我们刚刚经受过的《爱有天意》中的纯真爱情一样。
六、史前历史片
最近二里头古文化遗址的开崛,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中国历史向遥远的史前期推进着。
夏朝原来只是中国历史上传说的朝代,但随着考古学的新发现,证实了夏朝的存在。也就是说过去大禹建立夏朝等等半神半人的故事,都是历史真实的一种史前变形而已。
这种越往远古越人神不分的现象,在希腊神话里同样存在着。过去一直认为希腊神话是一个传说而已,但随着特洛伊城遗址的发现,希腊神话中的真实的部分得到了考古学上的指认。
最近看到好莱坞(?)正在投拍《特洛伊战争》,虽然没有看过,但可以想见那种场景的壮阔。至少我们可以借助于《魔戒》中的经验,想像那种近似于中土世界的史前战争的宏伟规模。
我们中国史前期在蛮荒土地上上演的的先人的壮举呢?大禹治水等等抗衡地质变迁的人类行为,奠定了中华版图的地理风貌,我们的电影有能力、有欲望去表现吗?
相信是没有的。但好莱坞只会为西方文化的史前文明拍电影,不会为东方的古国的灿烂古典文化作精采表现的。而中国电影人是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的,于是,中国历史的辉煌,便唯有选择继续缄默的姿态了。
七、一部《兄弟连》那样单支连队的线性战史
书店里有很多关于战史的书籍,详尽地记载了一支部队的征战纪实。
这种战史的好处,就是视角是单一的,抛开全景式影片的游离状态,让电影视角与观众视角相同步,可以顺理成章地把观众的视线,梳理成影片中的部队的参与视角,几乎使观众等时间地得到一次战争的参与机会。
降低观察视角,让观众参与到战争中来,这是战争片吸引人与感染人的一个重要技巧。《拯救大兵瑞恩》中开头的二十分钟登陆战斗,视角完全是以士兵的角度,带动着观众参与到现场感强烈的战争去,去体味弹如飞蝗、命悬一线的战争图景。《兄弟连》更是把视线紧紧地压制到一支连队的角度,以他们的视线与际遇表现二战史,虽然视角不大,但却几乎把战争中所有涉及到的问题都进行了观察与思考,观众被影片设制的低视角紧紧地扣住,随着战争的进程,感受着剧中人物所感受的一切。一种真实感油然而生。
而中国战争片越来越少表现一支真实的单支军队的战斗史。
记得过去看过一部多卷本的总名叫《高梁红了》的反映辽沈战役的长篇小说,作者叫肖玉,虽然小说的文笔比较稚拙,但还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战争中以一个连队视角所观看到的那种原生态的艰苦。对应着张正隆的报告文学《雪白血红》,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对战争残酷的一种言外之意。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参加过辽沈战役的老兵,每月定期领取微薄的补贴。当问起他过去战争时,他一个劲地说,“不能说,不能说,死的人太多了。”他谦和的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种老人特有的无力的表情和对过去某种信条的执着,他不肯述说他过去遭遇到的战争的残酷。他也许不知道,现在已经有人披露出过去战争中的那种残酷来了,而他似乎还忠实地固守着过去某个年代他所获得必须沉默的训令。
我们的战争影片,如果表现出这种残酷来,表现出这种必然的战争感受来,才能真实地接近战争状态。
我们没有必要去指责因为表现残酷而渲染战争恐怖论。过去肖洛霍夫《一个人的故事》就被认为过度地渲染战争的恐怖,但是,我们充分表现出战争的可憎的一面,才能更加衬托出和平的意义。战争的恐怖的本质,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将它遮遮掩掩地庇护着。
过去有一部反映自卫还击的小说,名叫《命令在今夜下达》,作者黄天,据说因为表现攻战越军阵地失败而被禁。但我却在小说中得到了一种残酷的印象。里边描写越南士兵把我军女护士切去四肢,留下人垛,再强奸,然后送还,以刺激中国人,惨不忍睹。里边还表现了刚刚随着坦克进入越南的步兵,为了防止从坦克上掉下来,便用绳子捆在车子上,给越军当成了不移动的活靶,很多士兵的尸体悬挂在坦克上,触目惊心。这种战争的严酷性的表现,我们是否有能力或者有勇气把它表现出来?不应该惧怕血腥的记忆。我们的国歌中就有“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这种极其惨烈的语句。
用单个的士兵的角度审视战争,始终是中国电影的薄弱环节。《大战沪宁杭》与《兄弟连》有着相似的构思,里边也加入了老兵的讲话的纪录片,但整个影片中,没有表现出士兵的视角,他们只是在外在地被观望着。在渡江战役的场面时,镜头从高空横掠而过,俯视着渡江全景,而一直没有以士兵的视角,体验那种战火纷飞的战场感受。
其实据史料记载,第一次渡江的连队,大部分都牺牲在进军上海的路上。《大战沪宁杭》没有选用连续的连队的视角,表现进军上海的艰辛的路程,所以,观众就很难把视点放到战士们的队列中去,最后只是采取一种冷眼观摩战争的姿态。因此,我们以《兄弟连》为参照,更好地表现出基层连队的经历,以及从中折射出对战争的观感,实在是我们军事影片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在中国人总说“什么什么电影”的中国版,《廊桥遗梦》的中国版,《流星花园》的大陆版啊,我们也希望何时有《兄弟连》的中国版,那该是军事迷多么爽气的一天啊。
八、迅速反映网络时代虚拟与现实关系的影片
现在是网络时代,现在大家都在网上滔滔不绝,还不就是沾网络时代的光吗?
网络这一热闹事物,自然逃不过电影的反映。
好莱坞自然捷足先登。《黑客帝国》是这个划时代意义的网络时代的电影作品。它的标心立异处,是打破了网络与现实的距离,让现实中的人,进入到虚拟的网络。这实际上,使网络变成了电影可以直接表现的现实。你如果不这样运用一种蛮不讲理的科学道理,网络的精制,你就完全无法直接展现在银幕上。这个创举的意义,与好莱坞电影中经常运用的“时间隧道”有着异曲同工的意义。时间隧道,实现了时间上的革命,可以让现代人在历史的时间轴上自由出入。当年香港拍《古今大战秦俑情》的时候,还没有学会“时间隧道”的好莱坞概念,里边的张艺谋回到现代,是通过木乃伊的封存的办法,实在拙劣。到了《大话西游》的时候,香港电影聪明起来了,让孙悟空上下穿越五百年,通过月光宝盒这个中国风格的“时间机器”,自由出入在不同的历史段中。
《黑客帝国》则是实现了“空间”上的革命,影片中实现的打破虚拟与现实关系的所谓科学道理,将对好莱坞电影发生重大影响。最新的《非常小特务3》中,也继承了《黑客帝国》的衣钵,通过联线,让现实中的游戏者进入到游戏的空间里进行游戏冒险,这一创意太神奇了。我们无数的网友在《传奇》中体验真实的虚拟生活,好莱坞电影就有胆量、有魅力、有敏锐的触觉把这一切挪到电影中去,好莱坞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能不让我们感佩吗?
而中国电影对于网络时代的到来缺乏充分的认识。中国电影恪守极其老实的现实主义传统,自然无法进入虚拟的网络吧,但即使表现网络对于现代生活的意义方面也严重认识不足。最近的一些影片,如《周渔的火车》,还是通过火车来传输着爱情的碰撞,这还是一种上世纪中叶的火车时代的作品,把火车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的载体,过去电影中不是经常有一种表现手法吗,听到火车的叫声,就意味着现代文明到来了。这个电影的创意,还是这样一种传统的立论基础。《绿茶》呢,还觉得不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居然把相亲提上故事的主要情节动力,现在都是网络时代了,你在网上聊天,也比你这种相亲来得亲密接触得快啊。有一部《网络时代的爱情》,其实里边网络只是一种摆设,根本没有表现出网络时代对于爱情的助推力。中国电影对网络的拒绝与陌生,只能让中国电影的爱情方式相当陈旧。在《我爱你》中,那一对冤家对头,在现实的世界中整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都把精力耗在吵架上,毕竟这是王朔十年前的作品。《爱情麻辣烫》中有一个小片段,就是描写一对夫妻(其中老婆是由徐帆演的)婚后,十分无聊,经常吵架,后来作小儿态,买了许多儿童玩具,在家里聊发少年狂,从此之后恩爱有加,玩具越玩越大,玩出了一个BABY,从此家庭稳固了。但这种玩具里,就没有网络,没有现在填充网络时代精神空间的网络。
中国电影对网络精神时代的麻木,可以说是一种尾大不掉的经典疾病了,明年能有改观吗?难。难于上青天。
九、灾难片
这又是一个中国电影的极其伟大的禁区。
大概七月份,在中央六套看了一部反映唐山地震的《蓝光闪过之后》,发生时代在一九七六年吧,现在电影把那个时代作为风雨交加的年代了,但电影中把那个时代表现得十分美好,人们沉浸着一种美好梦境中,那温馨的联欢晚会、那路灯下缱绻的情人、安宁的家庭生活,都为日后的地震灾难,作了良好的铺垫。但电影的特技太差劲了,而且下面,也把主要描写的空间,从大地震的空间里撤退,退到表现一帮孩子的命运上来,前面是一个大的框架,内核却是狭小的内容,而且还是表现的是互助友爱的故事,灾难片实际上变成了一部歌德片。
我们有青大渡船失事事件,那种惊险,足够《泰坦尼克号》的凄艳重演;我们有南海上石油井架的倒塌,曾经掀起事关政治局势的风波;……还有很多,西藏墨脱抢救,曾经使两架黑鹰直升机坠落在高原山口。这个题材,也许就是《极地营救》的原形吧。但这个电影显示出中国偶一为之的灾难片的通病,就是没有对生命的平等的尊重。在里边,那个开车的司机,最后不了了之,电影完全把他忽略了,灾难片中的人的魅力在这个电影里受到可笑的嘲讽。
所以,即使中国拍灾难片,也很难能体现出危难之间的人的伟岸力量。
十、战争热点影片
中苏珍宝岛战争、中越战争、中印冲突,这些战争为什么不能在我们的电影中予以表现?
那是我们的上辈,是他们用鲜血与青春,保卫了祖国。
我们没有理由忘记他们。
又会碰到那个讨厌的敏感题材,其实不过就是一部电影而已,一部表现战争环境下的人的状况的电影而已。我们不应该忽略与忘记历史上的英雄主义,不管年代多么久远,我们有责任记起他们。
有一次谢晋讲话时提到,他拍的《高山下的花环》不予公映了,因为中越友好了嘛。这算哪嘛子事呢?中越友好就能回避八十年代的那场中越战事吗?一部电影与国家关系挂上什么钩来呢?
最近越南军舰又拖走了我渔船,近日又有报道,一名渔民意外死亡。那么,这时候是否又应该把《高山下花环》拿出来放映?
艺术作品如果有一天远离那么多本不应该挂钩的政治责任,才是它开怀大笑、痛快酣畅的时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