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中国教育,怎么了(一)——--来自西部地区一名教师的呐喊

曙光 2006-3-14 19:05

[转帖]中国教育,怎么了(一)——--来自西部地区一名教师的呐喊

中国教育,怎么了
——来自西部地区一名教师的呐喊
作者:苍狼
教育的目的是要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现行的教学体制和模式是否收到这样的效果呢?看看这些年来孩子们的素质与学识,就不尽如人意,让人不时生出一种江河日下的感觉。
一段时间以来,数落应试教育,倡导素质教育,呼教育改革,唤学生减负,评学校收费,论毕业生就业等等指点教育的文章,不时现于报端或网上,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们各抒已见,众说纷纭。
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何方?坚守在第一线的劳动者才是最有发言权的,自己虽拿教鞭还没多少年,但一直站在了教学的最前线,作为一名教育者,出于一种责任,抛出几点教育的困惑与思考,请大家共勉。
一、利欲与责任——谁占上锋
1、教师:
在外人看来,教师一天只上这么几节课,一节课四十分钟,是简单不过的事,每年还能有两个假期,当教师是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工作。殊不知,育人乃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工程,教师每天除了查阅资料,备课,上课,改作业,出题测试,评卷……还要管理学生日常行为,找学生谈心,与家长交流等等。当班主任的教师更忙了,这颗心总闲不下来,学生的事情总是没完没了,即便是下班回到家,心还常常在忐忑,时刻牵挂着班上这几十号家伙的点点滴滴。要是班上多有几名调皮捣蛋的学生,那么,对不起!你这位教师就像只蚂蚁,被放进热锅去了。
教师是一名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社会劳动者,每天会有喜怒哀乐相伴,同样渴望着被爱与理解,期待着宁静、幸福与快乐的生活,但也有为人处世的不足。尽管教师的社会地位高,得到了人们崇高的尊敬。可如今经济大潮持续冲击,一波接着一波,洗刷着人的大脑和心灵,学校虽为一方净土,也未能幸免。教育部门乃清水“衙门”,教师们守着那份行政工资(教师工资严重偏低是不争的事实,本人月工资不足1000块),学校再没什么补予的了。眼下,物价潮起不落,财神爷又不加以厚爱,许多教师心态失衡,积极性被日益蚕食,实属正常。表面看来,大家工作照做,但已是激情不足,每天默默育草浇花,可脑海里已缺乏了许多创新与开拓精神。不少教师在与别人交往时,不愿不敢介绍自己是教师,呵呵,害怕别人敬而远之呢。
如今西部地区,在九年义务阶段,学生学杂费全免,只收课本费和练习本费,学校日常的开支全由国家财政补贴,国家每年此项投入据说有一百多亿,这对于西部地区可算得上是疼爱有加。不过问题就出在这里,国家的补贴是按学生的人头数来补偿,跟以往学校收费所收上来的费用相比是明显偏少,这样教师们除了工资外,其他的津贴几乎没有了,只保留了班主任津贴,却又少之又少,本来还可以拿到六七十块一个月,甚至一百来块,可现在又要倒回十几年前的每个月13元了。以前跟其他单位的一般职员相比,教师心理已不太平衡了,现在更要提倡奉献精神,面对当前世界的物欲横流,金钱充斥,教师们是否还能坚守那一片爱心与责任的芳草地,默默地燃烧自己,辛勤地耕耘苗圃?
请看一则故事:一位退休的老人,在乡间买了一栋房子,打算安度晚年。但不幸的是,在这栋房子的居园里,种着一株结实累累的大苹果树。邻近的小孩,几乎是日夜来“探视”这株苹果树,同时还带来了石头和棍棒。老人本想安享宁静,但是,房子的玻璃常被击破,有时不堪的喧闹会驱赶树上或园中的小鸟,而小孩子回报老人的则是无数的嘲弄及辱骂。老人在不堪其忧之余,终于想出了一着妙计。
有天,当他如往常一样,面对满园的玩童时,他告诉他们,从明天起,他欢迎玩童们来玩,同时在他们要离去前,还可以到屋里向老人领取一块钱的零用钱。孩子们大喜,如往常一样地砸苹果,戏弄老人,同时又多了一笔小小的零用钱收入,因此天天来园中玩得不亦乐乎。一个礼拜过去后,老人告诉小孩们,以后每天只能领5毛钱的零用钱。玩童们虽然有些不悦,但仍能接受,还是每天都来玩耍。再过一星期,老人将零用钱改成每天只有一毛钱。孩子们忿忿不平,群起抗议:“哪有这种事,钱愈领愈少,我们不干了,以后再也不来了。”
为此不能不有一种担心,就是许多教师的心可能很难再安分,积极性也许再次受挫,一些教师想办法改行,改不了的,也不断地开创第二职业,如此一来,教学水平和质量必定大受影响,最后的受害者是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但愿,也非常非常希望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2、学校
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长时间地重复,便形成了习惯,很容易根深蒂固,并深深地烙在其言行当中。
其实教师很多时候就是在和学生的各种习惯打交道,培养和强化学生良好的习惯,摒弃其不良的习惯。当教师的,特别是班主任,最怕与学生的坏习惯相处了,同一个毛病可以反反复复,不断地重犯,而且在后进生身上的坏毛病总是层出不穷的,批评、教育、鼓舞、欣赏、激励(家长们有支持的,也有不理解不配合的),竭尽全力,方法用尽,可成效不大。难怪不少教师发出感慨:“改变一个人,好难!”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初中阶段,从小学送上来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原来是优秀的学生,大多都能延续,直到毕业,而原来是落后的学困生、后进生,要想将其优化,确是一大难题。如果在一个班级中有十几二十几名后进生,那么在这个班任教的教师们,“焦头烂额”是家常便饭,甚至有时候真是恨不得把这些学生都赶出校门(不过,这可是违法的哦)。由于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生毕业后全都可以直升到初中就读,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竞争,面临升学的压力,因而不少小学教师但求无过即可,管理学生有所松懈,不再尽心尽力,从高从严要求学生,造成小学生的质量也是逐年下降。
在高中,跟初中的情况同样,从高一入学统计,到高三毕业再统计,原有的优差生比例基本上变化不大,这几乎成了一种定势。因此,就学校、教师而言,好的学生谁都愿教会教,可对那些存在不少问题的学生,很多教师都会皱起眉头。
能把落后的学生,转变成品学兼优,这样的教师才是最优秀的。也非常令人钦佩,可是,真正能做得到这点的教师又有几位?
如今家长为孩子挑选优学校好教师早已成了一种时尚,可长期以来,社会对学校、教师是优是劣的评判标准,就看每年中考、高考的成绩。升学率高(特别是考上重点的学生多)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本班学生考得好,那任课教师就是好教师。家长、学生们就会找门路,托关系,蜂拥而至。
也正因如此,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许多学校就不约而同的,找出了“高效”的窍门,即致力争夺好的生源,为此不惜费时费力费钱,把优等生(那些基础好,纪律好,学习勤奋的学生)广招进来,不论老师的水平高低,费点吹灰之力,几年之后出炉的便是优良产品,效果奇佳,学校声誉大振,何乐不为?特别是高中,学费是可以收的,择校费(俗称赞助费)也是可以收的(高中的教师日子应当比小学、初中的教师好过),难怪学校们乐此不疲。
家长们一腔热情,满怀希望地把孩子送进校门,可最终的收获是否像招生广告这般神奇?几年后,一切都会水落石出,可是这时候即便是明白了这个中的道理,又能有什么用呢?
家长送来了一个孩子,那依依的眼神,充满了殷切的期待和盼望。“我,今天送给你一个孩子,把一生的希望和整个世界都交给了你,几年之后,你,会还给我什么,能还给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我,常常为此自问,心,也时时被鞭策着。(未完待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中国教育,怎么了(一)——--来自西部地区一名教师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