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对话学术腐败:建议切断院士灰色收入

heine 2006-3-11 19:34

[转帖]对话学术腐败:建议切断院士灰色收入

科技界的公信力在急剧下降,许多年轻一代已经是唯利是图......”“但前段时间那个管理科学院的事,参加的不都是我们的老专家们吗?”这是前日政协科技组分组讨论会上的一幕。一位年纪稍长的委员发言直陈科研领域存在的问题时,旁边一位委员忍不住插话了。
<P>学术不端、论文剽窃、院士制度等问题,已经成为本届“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关注的又一热点。 </P>
<P>前天,本报记者就此问题,对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 </P>
<P>最大的问题是浮躁 </P>
<P>记者:几天来,代表委员们对学术腐败问题议论颇多,公众对此也非常关注。目前,我国科研学术界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P>
<P>沈国舫:应该说,学术腐败是问题的一小部分,学术浮躁才是目前比较普遍的情况。 </P>
<P>我们不能武断地把这个问题拔得那么高,全部归结为学术腐败。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思想的产生,和我们科研部门的引导有一定关系,每年发多少篇论文,论文发表在什么刊物上,都和他们的晋级挂了钩的,但有的研究领域专业是需要沉淀才能出成果的。这些要求又大都是各单位自行制定的一些土政策。结果就只能是,有些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因为论文数量上不去,始终提不成教授,许多人就只好去搞邪门歪道,去剽窃造假,还有一些人在合作中将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 </P>
<P>总之,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问题,我们要看它是社会问题,还是科研群体自身的问题。我们国家的创造能力主要依靠这些人,如果这些人都被带坏了,大家都变得浮躁了,都不愿意坐下来搞研究,那就危险了。 </P>
<P>陈竺:我想起比尔·盖茨说过的一句话,“人们在估算今后3-5年内发展情形时往往表现得过于乐观,但对10年内可以实现的事情又估计不足。”这句话很有道理,反映在我们科学领域就是浮躁和急功近利,这是目前最大的一个问题。 </P>
<P>此外,少数院士还喜欢对所有的事情都发表评论,这同样是学术浮躁的表现。 </P>
<P>学术剽窃该揭露就揭露 </P>
<P>记者:前段时间爆出“川大教授学术剽窃”一事,媒体称其为中国版“黄禹锡”事件,对于这个事件,你们怎么看? </P>
<P>沈国舫:中国出现“黄禹锡”并不奇怪。只是截至目前,这个事件对外界的震动还没有达到黄禹锡事件那样的程度。科研是光明正大的事情,对于学术剽窃的情况,现在揭发出来是好事。这样的事情,该揭露就揭露,这也是媒体的责任。 </P>
<P>陈竺:黄禹锡事件确实给我们很大警示,我们和韩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都急切地想改变现状,提升科技发展水平,而且两国文化相近,都存在一定的官本位思想,大家习惯把学术地位与行政联系起来。在黄禹锡事件中,就是国家给予了他太多特权,给他安了太多头衔,他几乎被神化了。这当然不利于他继续创新,而且重压之下,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就会发生。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科学家要耐得住寂寞。科研就是科研,不要忘记自己的本色。 </P>
<P>个别院士存在虚荣心 </P>
<P>记者:去年几十位两院院士受聘所谓“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的事情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件事究竟因何而起? </P>
<P>沈国舫:我认为大多数院士是好的,他们为科研奋斗多年,赢得了社会尊重。但受社会影响,个别人也会陷入到各种问题中去,我们也不断地给他们敲警钟,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让他们注意自律。至于所谓的“中国管理科学院”,我们了解到,那是香港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在北京只是一个空架子。他们聘任“院士”,也是为了让我们的院士为其壮门面。我们的几十位院士“受聘”,应该说是受了蒙蔽,我并不觉得他们是要从中得到什么好事,要贪图什么。当然,我想也有个别院士存在虚荣心。因为现在世界上有第三世界科学院,所以他们可能会误以为那个什么管理科学院也是类似机构。其实,他们事前打个电话了解一下,不就清楚了吗?所以院士们还是要严于律己。 </P>
<P>陈竺:具体情况我不太了解。但我想,科学家连什么是具有合法地位、在科学界有影响的科学组织都不清楚,这显然不应该。不能人家出来抖一下旗,你就投奔而去。不论在学术方面还是在社会活动中,我们还是要严格要求自己。 </P>
<P>取消院士终身制不合适 </P>
<P>记者:外界一种说法是,院士终身制会导致院士失去创新动力,甚至产生某些不良学术现象。因此,有人认为应该考虑取消现行的院士终身制。 </P>
<P>沈国舫:院士本来就不存在终身制的问题。院士只是终身荣誉,好比你获得“五一”劳动奖章,那也是你终身的荣誉,别人拿不走。院士虽然是终身荣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科研工作就此止步。以中国工程院为例,80%以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活跃在科研第一线。院士在原单位的任职也没有特权,只不过对院士何时办理退休手续,现在还没有明确规定。院士在80周岁之后,在院士增选或院士大会上就没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于其他活动的参与,也可以根据身体状况自行选择。如果身体条件允许的话,他们的学术生命就会继续,国家的一些重大决策也需要他们的智力资源。 </P>
<P>陈竺:取消院士终身制是不合适的。因为院士不是岗位,而是科学荣誉。目前,全世界的科学院都采取这样的做法,院士是终身荣誉,但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院士已经不是终身制了,如果他们违反了基本的科学道德,院士荣誉也可以被取消掉。但总的来说,我们遴选院士的标准还是很严格的。 </P>
<P>院士收入状况正在调研中 </P>
<P>记者:国家每月给院士200元津贴的政策会不会有所调整? </P>
<P>沈国舫:国家现在给院士的津贴是每个月200元,这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标准,十多年来一直没变过。此外,关于院士待遇并没有其他明文规定。关于津贴调整的问题,我们也打算向国家建议搞一个统一规范,杜绝院士出去做商业广告。目前,我们正在调查研究院士收入状况,问卷已发出去了,收回问卷后,我们将把调研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决策。 </P>
<P>陈竺:院士津贴现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一些院士可以通过外出讲座或兼职等获取工资津贴之外的收入,但一些老院士的生活就比较困难。我建议国家设立相关规定,切断院士“灰色收入”的渠道,提高公开统一的津贴标准。这个问题,我们会通过合适渠道向上反映。 </P>
<P>正研究惩戒细则 </P>
<P>记者:是否考虑针对院士出现的学风道德问题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P>
<P>沈国舫:我们对院士的要求是,他们要避免从事本职之外的兼职工作,所得报酬要与实职工作相称。去年,在新院士当选之后,我们马上给每个院士和他们所在单位发出一封信,明确要求他们要保持平常心,严于律己。我们收到对某些院士的投诉材料之后,如果调查属实,会和所涉及的院士谈话警告。 </P>
<P>现在的院士章程里,也有对院士学风道德方面的惩戒规定,从谈话、警告、记过直到撤销院士称号。但现在章程里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比如什么情况需要采取什么相应的措施。目前,我们科学道德委员会正就制订实施细则进行研究。但其中的界限划分有一定难度,所以,我现在没办法明确告诉你细则出来的时间。 </P>
<P>陈竺:科学院道德学风委员会正在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科学家需要自律,并担负起与其相称的社会责任,我想最终还是要提倡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学风。实际上,如果科学家出现了道德学风方面的问题,就应该成立调查委员会调查,只要查实有人出了问题,那就不管他是院士还是一般科技人员,都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处理。 </P>
<P>下个月,我们科学院将开一个国际性会议,主要探讨院士学风建设问题,也将参照国际上道德学风方面的一些举措。我们已经向有关部门提交建议,希望成立全国性的学术道德管理委员会,发生重大学术不端问题后,由独立的调查委员会来处理,但调查委员会不能全由本单位成员组成,并将调查结果公开发布。</P>

lingzhi 2006-3-12 10:09

<P>似乎通篇文章并没有提到“灰色收入”的问题……全是关于学术腐败的。</P>

怪盗基德 2006-3-13 18:18

<P>这种事lingzhi和ice有亲身经历。</P><P>同意市丸的观点。改变学术风气是个道德问题,但现阶段最有效的是通过制度改革和法律手段。</P>

lingzhi 2006-3-14 15:57

<P>我哪有亲身经历了……</P><P>个人认为国内科研工作者的待遇应该进一步提高,这和廉不廉没有关系。</P><P>关于学术腐败,压榨学生才华者最终会落得孤家寡人,抄袭他人成果者早晚会自食其果。这些我倒是知道活生生的例子。</P><P>我们组的学术气氛还是很不错的。</P><P>我只是比较关心所谓“灰色收入”从何而来,可是这篇文章没有讲明白。</P>

heine 2006-3-14 18:00

<P>我去找找……</P>

曙光 2006-3-14 19:11

<P>三是教师。报道说,目前教师们最大的 “灰色收入”主要来自开辅导班和“走穴”。一位大学教授说,自己一个星期有12次“友情客串”,身心疲惫。上课时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对于收入所得,他认为都是“辛苦钱,合情合理”。另外,老师在校外搞创收的形式五花八门,诸如讲学、做学术报告、代课、当家教、兼职顾问等等,而与社会应用、市场需求关系紧密的学科老师,如经济、金融、会计、法律、外语等,搞校外创收的机会更是多,有的一天至少千元。</P><P>  报道又说,在某地的幼儿园,孩子入学要交高至万元的择校费(俗称“赞助费”),此外每个月还要交1500元的食宿费,其它如书本、校服费则另收,为了让小孩子能够在学校里得到更多的关照,家长给老师们塞红包更是家常便饭。一位家长抱怨说,每逢过节过年,6岁的儿子都会要求父母去看老师,不去就和家长闹。
</P>

曙光 2006-3-14 19:12

看来大家还不太了解中国评院士的黑/幕!为了包装成功一个院士,从候选人到院士,单位(国家的钱,人民的血汗钱)至少要花300-600万元打点关系,其中,行贿提名人(至少两位院士)及相关评审专家(多个院士及专家)50-100万元,成果材料包装100-200万元,候选院士个人突出成就包装大约50-100万元,申请环节相关费用100-200万元.

那么,为什么单位愿意出这么多钱包装一个院士呢?大家来看一看获得院士后单位和个人的好处:

院士每年能从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地方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为单位获得所谓的科研经费至少200万元以上,年平均在300万元左右。

院士个人收入(按照一般高校标准):年薪12-18万元,地方院士(除北京外)年政府补贴10-12万元,兼职(在其他单位,至少有一个兼职职位)年额外收入8-10万元,灰色收入:参加各种评审会,月出场至少10次,出场费至少1000元/次,只要给钱什么评语都可以给(当然如果项目太离谱院士可以找一理由不去),每年科研提成(一般按照科研项目总经费的20%,院士获得其中的10%计算)20万元。院士一年的收入至少在60万元以上。

此外,院士的福利是非常高的(对不起,又要花人民的血汗钱了),大约有50-60天在国外公费旅游,名曰科学考察与学术交流,又大约100天在国内出差旅游,名曰参加学术讨论会和项目鉴定等。当今一个院士的享受比官员自由,比富人有地位,比绝大多数纳税人有钱。但是,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什么呢?衡量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国家自然和发明一等奖两个奖项,多年来空缺,当今的院士没有几个可以与毛/泽/东时代的科学家相比了。这是中/国人/民的悲哀!我们蔑视这些所谓的“院士”。

以上是从党和人/民的喉/舌《人/民网》上复制下来的,是一个网友的留言。虽然我知道学术在 “中国”早已不是什么圣洁的玩意儿了,但竟腐烂到这种地步,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我佩服这位网友的勇气,也赞赏《人/民网》网管员敢把这个党国机秘泄露出来,但愿他们平安无事!

我唯一不苟同的只有 :“当今的院士没有几个可以与毛/泽/东时代的科学家相比了”。

lingzhi 2006-3-15 21:25

<P>这篇文章貌似只提到了院士的收入问题,而忽略了院士们的贡献。就算有一小部分人在当上院士之后忙于社交活动而忽略了科研,起码,在评上院士之前,他做出的贡献肯定是一般人无法相比的。文章中的说法有明显夸大的嫌疑,别的我无法详细调查,每年50-60天公费旅游绝对是唬人的,起码也是以偏概全。</P><P>这篇文章拿毛泽东时代的科学家来比较……难道科学家就一定要过清贫的生活么?现在社会收入最高的阶层的收入就一定和贡献成正比么?那些HR又究竟为社会做了什么实质性的事情?</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对话学术腐败:建议切断院士灰色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