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冰 2006-1-22 22:37
关于《西线无战事》
<P align=center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1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9.0pt"> </P>
<P >写在前面的话:我不懂电影,连看电影都不是内行……<p></p></P>
<P > <p></p></P>
<P >我不知道你是否看过《西线无战事》,或者任何类似的反战影片。<p></p></P>
<P >很多人说,从人类懂得了吃饭,战争就不曾间断。我们看得到一切战争的画面,不管是纪实性影片的如实展现,还是商业性影片的故意炒作,我们都能清晰的感觉到战争的冰冷。<p></p></P>
<P >战争是残酷而血腥的。<p></p></P>
<P >那一个个黑白的画面,清晰可见——拖着血粼粼的断腿大声呻吟的人;依然活着,但是脑盖都不再存在的人;逃到后方,捧着自己肠子的人……画面,太残忍……<p></p></P>
<P >或许我该遗憾,这部影片摄于1930年,而彩色电影直到1935年才出现。我该遗憾这样的震撼少了色彩而减弱了力量么?然而,正是这种无奈的黑白,造就了史诗性的悲壮,震颤着人类内心仅存的怜悯……<p></p></P>
<P >或许我该庆幸,这部影片诞生于1930年,在第一部有声影片《爵士歌王》诞生的1927年之后。该庆幸,隆隆的炮声,痛苦的呻吟声,能够如导演迈尔斯通的想法那样,真实得表达出来。<p></p></P>
<P >德国人的英雄观,对参战者的推崇,将军国主义的本性表露无疑。雷马克1929年揭去了德国人心中蒙在战争上的美丽而神秘的面纱,迈尔斯通次年在美国将它搬上荧幕,成为有声电影中的扛鼎之作。然而,电影业上对声音的理解很不同。他们认为,寂静有时是最大的声响。这样的理论在这部影片当中也清楚得体现了出来。或者说,原作者雷马克本身就是一个电影天才。虽然他没有接触过电影业,没有研究过导演的行当,但他确实为电影业创作了很棒的剧本。<p></p></P>
<P >从一开始的欢送场面,人们为了年轻人即将上战场而兴奋不已,年轻人心想着“回家过圣诞”,以为这会是一场极其迅速的战争,到后来大家渐渐明白,这是一场苦战,渐渐地绝望了,保尔说:“在手榴弹的爆炸中,我们像猫一样地奔进,爆炸的风浪冲得我们向前向前,心中燃起残暴,把我们变成杀人凶手、谋杀犯,变成只有上帝才知道的魔鬼。”战争的神圣不复存在。德国人的信仰呢?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遭到质疑。似乎一切都被颠覆了。<p></p></P>
<P >保尔和他所在的“娃娃兵”们都不在了,唯一留下的曾经的老战友,只有班长卡钦斯基。重逢的快乐,却被爆炸声打破。保尔背着受伤的班长,到了医疗站,然而,班长在他背上即已死去……<p></p></P>
<P >直到最后,保尔对战争的概念彻底的颠覆了。他向往和平与安宁,想要看看自己的儿子、妻子和母亲。他看到蝴蝶快乐的样子,无法控制的爬出战壕,追逐蝴蝶而去。然而,随着枪声,我们看到保尔再也不能叩动扳机的手,最后一次抽动。肖恩·索普称这为最为隽永经典的镜头。<p></p></P>
<P >最后的最后,却是最为讽刺的结局。血染的西线在德军的战报上只用了五个字概括——西线无战事……<p></p></P>
<P >我有些疲惫,不想再去回忆这部让心经受漫长的酸痛的整个战争过程,总之你们该去看,该去看!不管是《辛德勒名单》还是《拯救大兵瑞恩》又或者《战地春梦》和《光荣之路》你该去看一下,然后,你会明白,我们的生活多么的可贵而可爱!<p></p></P>
桔子冰 2006-1-23 13:05
当然当然~~经过了70多年还经久不衰的,当然是值得收藏的电影~
染血的鞭挞者 2006-7-27 22:30
<P>我只看过小说</P><P>确实很震撼的</P>